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4年暑期档(6月1日至8月31日)总票房116.43亿元,观影人次为2.85亿。另据猫眼专业版数据,今年暑期档总放映场次数达到3825.8万,打破中国影史暑期档总场次数纪录。
广东继续稳坐全国“第一票仓”,以14.84亿元的票房成绩“断层”领跑,占2024年暑期档全国票房的12.7%,观影人次和放映场次数也位居全国第一。
深圳和广州均进入全国城市票房前五:深圳以约4.18亿元的档期票房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广州以3.62亿元的档期票房位列全国第五。此外,东莞和佛山也跻身全国城市票房前20,档期票房均超过1亿元。
影片方面,今年暑期档共有144部影片上映,其中26部影片票房破亿,总上映和过亿影片数量均为近6年最高。多类型国产新片百花齐放,档期内国产影片票房达到84.81亿元,占比为72.84%。档期票房前五名的影片分别为:《抓娃娃》《默杀》《异形:夺命舰》《云边有个小卖部》《死侍与金刚狼》。
今年暑期档既有亮点也存在不少变化。作为全年跨度时间最长的档期,暑期档成绩给电影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
档期亮点:喜剧片票房占比近半,新片票房破亿数量创新高
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暑期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下称“灯塔《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档票房前十名中有6部为国产电影,《抓娃娃》《默杀》分获冠、亚军,证明喜剧、悬疑类型片仍对观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陈晋告诉记者,今年暑期档喜剧片票房接近50亿元,表现最为出色,远高于2023年暑期档喜剧片的27亿元,也是2018年暑期档以后喜剧类型档期最高票房。这个趋势同时也延续了《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等喜剧片热门档期的出色表现,目前202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已突破333亿元,国产真人喜剧片包揽全年票房榜前四名。
冠军影片《抓娃娃》为整个暑期档贡献28%票房,该片成为大部分观众的临场观影选择。由此可见,在进行临场观影选择时,受众范围广、观影门槛低的喜剧具有天然优势。
暑期档唯一悬疑片、7月唯一犯罪片,《默杀》意外成为旺盛类型需求下的稀缺品,是今年暑期少数“映后想看”上涨的黑马影片,跑出超40倍的票房动力,最终夺得暑期档票房亚军。
季军影片《异形:夺命舰》则带来了暑期档尾声的惊喜。相较于悬疑、犯罪类型,惊悚、恐怖类型在电影市场上的稀缺性更为长久,给观众带来的新鲜感也更为强烈。而这几种类型,或通过动作场面、或通过剧情设计、或通过震撼画面,带给观众的观影体验都是极致的感官刺激,刺激程度越高,越能放大社交属性、吸引年轻观众。
此外,暑期档新片票房破亿数量也创下新高——26部影片票房破亿,涵盖喜剧、悬疑、恐怖、剧情、动作、奇幻等多种类型。多部影片尝试类型拓新,如《异人之下》《从21世纪安全撤离》《解密》等,虽然没能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可,但其在“风格”上的突破和创新,是国产电影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必要尝试。
市场遇冷:爆款影片数量减少是主因
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4暑期档电影数据洞察报告》(下称“猫眼《报告》”)显示,2024年暑期档总票房同比下滑44%,总观影人次缩水近半。由于近年来影城数量逐年上涨,总放映场次小幅提升,但场均人次不及往年。
陈晋表示,今年暑期档影片供给在数量上比较充足,新片上映数量总体与去年暑期档持平。题材类型也更多元化:剧情片50部,动画片26部,纪录片10部,喜剧片、动作片、犯罪片、爱情片都有5部以上。
观众未能走进影院,主要因为爆款影片减少:今年暑期档有26部影片票房过亿,但超过5亿票房的头部影片仅有3部,超20亿票房的现象级影片仅有一部。
沈腾马丽主演的喜剧片《抓娃娃》连续夺得7月和8月的全国票房冠军,目前累计票房达32.57亿元,在今年暑期档票房榜上属于“断层”领跑。
充足的头部影片供给是暑期档效应充分发挥的必备条件。以2023年暑期档为例,票房前五的影片均超过15亿元体量,超过5亿票房的头部影片达到了8部。多部影片表现突出,多头带动档期大盘持续上扬,最终助力2023年暑期档“豪揽”206.2亿元票房。
国产电影爆款稀缺背后,今年暑期档大众对电影关注度不高,难以形成和去年一样的全民观影氛围。猫眼《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档影片缺乏映后口碑反馈和讨论热度,微博、抖音热搜数量明显弱于去年。全民热点的缺失,也导致票房长线增长乏力。
行业思考:提升优质内容供给,消费者需求成“破局”关键
8月29日,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在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出,今年暑期档尽管有百部左右的影片进入市场,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观众人次、票房均出现下降,凸显出中国电影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而在产品供给方面,优质内容稀缺,高品质、多样化尤其是代表电影工业、科技水平的大制作还很少,还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电影创作必须回归到电影的本源,从故事入手,发现更多值得讲述并且观众也愿意观看的好故事。
业内人士认为,于电影市场而言,短档期更依赖头部影片热度、长档期除热度外也取决于片单整体的质量。这二者都需要由影片生产基数做保证。
观众需要好看的电影,如何提高电影创作、创新水平,提升优质内容供给,将是中国电影市场接下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观众对电影产品附带的“情绪价值”愈发看重,因此,深入了解观众、把握消费者需求将是未来的“破局”关键。
猫眼研究院针对影院消费者的调研显示,“有感兴趣的影片”是观众走进影院的首要动机,与之对应,“没有想看的电影”让更多观众止步影院之外。若没有钟爱的影片,观众对花销及时间的“性价比”和“性时比”(指对时间的有效利用)便尤为看重。相比于其他视听媒介,影院大银幕对于消费者的价值,主要在于提供沉浸式观影体验、作为社交活动场景,观众希望在影院里释放压力、得到治愈,收获情绪价值。
基于消费者观影诉求,电影行业需要创作更多与之匹配的优质内容,重新激活市场。这需要电影产业上下游全体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灯塔《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7月,全国备案立项影片数量保持小幅回升态势,备案梗概内容更聚焦观众自身,中国电影的创作者们仍和中国电影观众走在一起。
业内人士表示,暑期档面临的挑战值得重视,但希望也通常孕育在困境当中。期待未来,积极求变的中国电影人会给观众带来更多丰富精彩的优质内容,助力市场的不断繁荣,铸就电影行业的新辉煌。
南方+记者 张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