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如何用AI
实现艺术生的终极浪漫?
来南沙就可以找到答案!
7月19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中国美术学院联手打造的“临界态”AI+ART艺术展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幕。两校携手组建优秀师生团队,围绕AI+ART开展新的暑期联合课程。
经过课程中的背景导入、主题讲座和问题调研等学习环节,学生们自主开展方案构想、创意表达和原型制作,四周时间内完成了九组科技艺术作品。
创作者们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空间中保持形式化与想象力,在算符与音符之间寻找驻点,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虚拟现实等新媒介,挑战传统艺术形式,分享二进制所带来的新视野、新体验和新思维,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据悉,该艺术展将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持续至8月14日,随后在琶洲的羊城书展上展出至8月20日,九月还将在杭州中心美术馆进行展出。
“跨”学科再“跨”校,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不断突破边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表示,“AI+ART的课程设置和艺术展充分利用不同学校的独特优势作为媒介,以跨学科合作为抓手,通过多元化的作品展示,体现融合学科的时代追求。”
屈哨兵倡导,未来要将艺术、计算媒体与科技深度融合,培养具备三位一体素养的杰出人才,这不仅是在教育模式上的创新,更是对时代需求的精准回应。
“本次展会中的作品涉及情绪劳动价值分析、消费文化批判、人工智能伦理等广阔议题,同时巧妙融合了图形学、通感艺术与人机交互等新技术,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与跨学科能力。”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老师曹澍表示。
据悉,香港科技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自2013年起共同发起以“设计思维”为主题的联合课程,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
设计思维课程注重学科交叉与系统思考,以社会问题为主题,授课教师均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特长,参与学员均经过层层筛选,来自工业设计、跨媒体艺术、计算机科学、信息电子工程等多元专业领域。
看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跟着小南来一场
酣畅淋漓的“云看展”吧!
01
情绪劳动
作品聚焦于服务行业需保持微笑的职业人群,他们往往压抑真实情感。
作者介绍道:“我们设计的装置,旨在通过强烈的机械冲突感,放大这种被压抑的情绪,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深入探索他们内心的真实世界。”
当这些情感被屏幕中的数字人真实表达出来的时候,不仅是对个体情感的一种释放,更是希望呼吁社会大众一起关注到并给予服务行业人员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02
都“庭”好
这个互动体验设定在近未来科幻中,玩家化身为智能体,踏入一个由子宫灵感衍生的异空间安全基地。在此,可以与孕育中的虚拟胚胎建立互动,每一次“选择”都有可能会影响到胚胎的成长或是其出生的可能。
创作者分享道:“这个游戏是在结合个人成长经历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合了心理学上的依恋理论,希望让玩家能体验在爱与回应中重视起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更多健康依恋关系的养成。”
03
推“痹”机
在AI驱动的社媒舞台上,“舆论雪崩”频现,却往往沦为情绪的短暂狂欢。热点事件如潮水般涌来,玩家评论交织成网,情绪如推币机般被极端化推向高潮,随即又在时间洪流中迅速冷却消散。
作者设计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推币机的互动形式提醒大众,警惕无用的情绪泡沫,它会掩盖了问题的本质,让公众注意力偏离了解决问题的正轨。
04
回想,回响
作品巧妙地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隔阂与孤独,提供了一个分享个人回忆、建立联系的平台。通过互动,将自己的回忆转化为可见的雕塑,当其他观众参与进来,点击模型,回忆得以播放,雕塑颜色由白转深,象征着回忆在分享中变得鲜活。
这个过程强调了个人记忆在被广泛倾听和传播时才显现出真正的力量和色彩,不仅美化了个人世界,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提醒我们珍视心与心的交流,打破孤独,实现共鸣。
05
Face to Face
AI系统能够实时捕捉并模拟表情,感受到与数字化身的无缝互动。AI创造的虚拟人物,其妆容随情绪变化,展示了AI在创造性表达中的潜力。与数字人物的语音互动,体验到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交流方面的潜力。同时,面部识别技术的体验也令人反思了生物识别对我们身份和隐私的影响。
这次体验不仅是对AI艺术表现的探索,更是对数字时代下人类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从人脸识别,自动妆容,镜像伪装,人机界面这四种角度来反思人的主体性危机和AI的涌现能力。
06
动感意境
2025年全运会是展现中国体育精神与地域文化的重要平台,为其承办地粤港澳三地研发的这套3D数字视觉系统,将带领观众以全新的视角深入体验赛事的激情,激励全民运动的热情。
07
AI醉酒助手
通过Aida被观众不停地灌注“数字酒”这一过程,展示了AI从理智到混乱的醉态转变。探讨AI与观众的身份错位所带来的视角变化,以及技术如何影响和重塑我们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身份。
【来源】南沙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