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汉服、长带飘飘的志愿者站在千年古道上指引游客,骑楼下传统拓印摊位前排起长队,潮墟中传来古琴乐声,一旁的游客正在体验通草纸上的神奇书画……走在广府庙会期间的越秀,穿越时间空间的感受总是相伴市民左右。
作为“广府味·幸福年”广府文化活动的压轴之作,超过四百万人次相聚越秀。广府庙会是越秀人奉献给这个充满活力、浪漫、潮流的城市的仪式感,寄托着广府人乡愁的第十二道年味。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越秀在传统中轴线搭建了一个人文与经济融合共生的小场景,打造文化大舞台,呈现出一个更“潮流”的庙会、一场更“广泛”的联欢和一座更“浪漫”的城市,让文化与经济在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中不断滋养城市的精神文化,满足市民的需求,积蓄新经济能量,激活城市新经济发展引擎。
一个更“潮”的庙会
在城隍庙忠佑广场前,一个个摊位在点点灯光的装饰中显得活泼可爱。虽然天色已晚,下班赶来体验潮墟的人依旧围绕在摊位前,被大湾区城市文化文创产品吸引了目光。
视线转向另一边,因为潮流市集而“出圈”的府学西街也在元宵期间挂上了新的装饰,作为“潮龙出墟”文创市集的分会场,这里汇聚了比平时更多的年轻人。
从2011年至今,新民俗已然落地。在每一年的“幸福相约”中,如何保持这一新民俗的勃勃生机?
越秀区秉持开拓创新、求新求变的城市人文基因,在保留经典的同时,不断融合创新,以“潮流”为抓手,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并留下体验。“潮龙出墟”文创市集正是广府庙会越来越“潮”的生动呈现。
年轻人群是整个创新的力量来源,同时也是未来最重要的消费人群。越秀不断创新丰富广府庙会的活动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广州年味、做强春节经济,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
“今年广府庙会首次携手潮墟,以‘特色民俗活动+潮流文化’的方式打造‘潮龙出墟’文创市集,在丰富群众节日体验的同时,也满足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潮墟项目负责人李婷婷说,以年轻化、潮流化的方式,将潮玩艺术与岭南文化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奇妙融合,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
潮流元素与“庙会”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结合不仅仅在于与潮墟的“混搭”,一连7天,8大板块、14条玩法路线、120余场活动散布在越秀城区各处。
在北京路上,青年喜剧表演团队打破传统剧场的形式,在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带来诙谐幽默的街头喜剧表演,让游客边走边乐;城市穿行City Walk串联起“好意头”的道路街巷,用AI数字人引领游客穿越中轴线,寻龙攒福气;在东山口,“奇‘庙’元宵,东山庙会”推出“纳福龙印集”创新打卡活动玩法,邀请市民打卡集齐“九子龙印”,兑换非遗“龙彩小灯”。
据中国联通智慧大数据统计,2024广府庙会全量客流预计超430万人次,其中,占比最大的是20—29岁的人群。
传统节日从一个名字落地到成为一个延续十几年的新民俗活动,越秀不断为它注入新的养分,使之成为城市的文化IP。“潮流”与“传统”也在互鉴中寻找新的定义。如今,元宵佳节,走在两千年不变的城市中心,民俗文化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热衷讨论的话题,大家正在拥抱一个更“潮”的庙会。
一场更“大”的联欢
千年古道北京路步行街上,等待广府庙会民俗巡游的人群从早上就开始集结。随着队伍出发,广府庙会也正式迎来民俗文化大联欢的高潮。
在一年又一年的民俗文化庆典中,广府人共享这一场联欢。如今,越秀不仅仅是城市中央的文化地标,更成为湾区乃至世界广府文化的重要地标之一。
民俗巡游队伍中,不仅有本土的队伍,更有来自其他城市、其他省份的队伍,肇庆封开的五马巡城舞、福建省的连城芷溪花灯以及香港童军步操队伍都一一亮相。
已经回到福建省连城当地的连城县文化馆馆长巫水招说,即使路上奔波花了两天也是值得的,广府庙会给了连城芷溪花灯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一个展示平台,这种跨地区的文化交流能让更多人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在更远处,祝福的声音跨越山海,从马来西亚槟城庙会现场传来,广府庙会的周边产品也出现在槟城庙会的现场,将广府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从市内到市外、省内到省外、国内到国外,这场民俗联欢“大”在地理纬度的广泛,一个个文化项目都以广府庙会作为展示舞台,抱着一颗传播文化的心,赴一场民俗活动、民族文化的盛会。
而抛开地理维度的“广泛”,这场联欢的“大”更在于扎根这座城市的深度,带动更广泛的群体深度参与其中,从“旁观者”变成沉浸式的“参与者”。这样的转变在非遗活动中最为明显。
走进非遗街区,在第三中学的摊位上,退休教师王殿林正在指导学生们进行皮影戏的表演《陈太丘与友期》。表演的装置虽然比较简单,围观的群众依旧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学习皮影戏大约有一年了,操控皮影戏人物的时候非常生动有趣,我们也可以在里面学到非常多的皮影戏文化。”学校皮影戏社团成员、初二年级的陈晓睿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广府庙会,通过自己的表演能够让路人在停留的几分钟里多了解一些皮影戏文化并且购买纪念品,非常有成就感。
离开广府庙会的主场地,这场民俗文化的大联欢仍在街头巷尾继续。祠堂庙会年味浓,矿泉街瑶台村上演传承百年的八音锣鼓大标罗伞,沙涌南村、王圣堂村开展粤剧、醒狮、武术、毽球等传统文艺表演;梅花村街杨箕村举办祈福活动,抬北帝、陆上龙舟、舞龙、醒狮等极具广府特色的表演队伍绕村巡游,祝愿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塘街、洪桥街、北京街、黄花岗街等街道在社区开展文艺展演、非遗体验、摊位游园、组团联欢等活动,小巷庙会点燃街巷里的烟火气。
“时代就是我们最好的创新元素,多元的人群、多元的城市文化是我们最大的创新源泉。”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说,广府庙会见证了这样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越秀秉持最大的参与度与开放性,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不断吸纳时代赋予的能量,让广府庙会这场民俗文化大联欢的传得更远,扎得更深。
一座更“浪漫”的城市
下了班的林慧雯来到越秀逛庙会,她举起刚买的立体糖画和通草画明信片对着长长的非遗街区拍下纪念照。背景里,被彩灯照亮的骑楼光彩熠熠。“越秀好浪漫。”林慧雯感叹。
这样的“浪漫”无关风月,是一座千年老城散发出的人文经济的活力。
“在疫情前连续三年广府庙会的数据显示,在活动期间消费额增长30%,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对经济是具有助推作用的。”何愿飞说,在老城越秀,民俗文化活动回归后,如何继续发挥民俗文化活动对经济的推动能力,激发人文与经济相互融合的活力,这也是越秀在策划本届广府庙会时最大的思考。
在博物馆里,一系列沉浸式的新潮体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千年古道上,国潮风活动让群众感受历史与当下、传统与时尚的碰撞,将文化场景转化为人文经济实践……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展陈、活动、传播形式的结合中,广府庙会为游客带来了新的体验,也为人文与经济相互融合打开了新的空间,创造了新的可能。
“文化和经济是分不开的,经济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广东金融学院教授刘博说,“以广府庙会的非遗活动为例,在活动期间它们的文化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从经济上得到了变现,把文化在经济上的外部性进一步提升,我认为广府庙会有这样的潜力。”
越秀的“浪漫”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活力,更在于对人文的关怀。
持续十余年举办的“幸福邮局”每次都带着“幸福文牒”与市民见面,2024年以建筑外形等为特色的十二枚纪念邮戳也一一见证市民们的新年。在“龙形祈福墙”上,以传统灯廊的造型呈现“元夜时灯如昼”的氛围,巡游的花好月圆,给新人们人生最美好的祝福。
“我已经在广州生活了10年,每次回到广州,广府庙会总是给我一种‘欢迎回家’的感觉,‘年’要等到广府庙会过完才算完。”来自江西的林慧雯说,一连7天的广府庙会带来的仪式感,让返程务工的“新广州人”在这里找到新乡愁,也寄托了美好的愿望。
“广府庙会可以让我们得到一种更深厚的文化体验,城市有没有温暖在于文化,而广府庙会就提供了一种共情性的城市温暖,这种温暖是为城市建设引流最好的方式和途径。”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教授李仁武表示。
十四年广府庙会,延续的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座城市穿越时空、对话古今的情怀,不断以文化为支点创造新需求,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以优质文化活动激发文旅产业活力。一个更“潮流”的庙会、一场更“广泛”的联欢和一座更“浪漫”的城市,这正是越秀全方位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有机融合的实践。
南方+记者 马艺天
摄影 梁文祥